關心您的健康

甘草瀉心湯:張仲景給你治「上熱下寒」

《傷寒論》裡有這麼一顆「遺珠」,相對於桂枝湯、小柴胡湯、小青龍湯不那麼為人所知,但其功效特別適合現代人,特別是辦公室久坐一族。

現代人上班一天坐個6小時不成問題,回家了繼續在沙發上、電腦椅上再坐2小時也不算長,而在你下身總是靜坐時,上半身可沒有閑下來。玩手機玩電腦吃零食喝飲料,腦子裡還想著每天要吃什麼玩什麼看什麼,上半身似乎很難停下來。這些就是「上寒下熱」出現的主要原因。

用中醫學的語言解釋就是,上面動的太多,血不足,氣有餘便是火,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,溫暖我們的手腳,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,火被阻擋了,只能反彈上去,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。上熱的癥狀是經常上火、長痘痘、口腔潰瘍、喉嚨痛,有時還牙齦出血、流鼻血等;下寒的癥狀是大便不成形,便溏,腰膝酸冷,手腳冰涼,尿頻,還有女性獨有的宮寒痛經。

看看這些疾病描述都是現代人人常得的一些病,這就表示你「上熱下寒」,這時你就需要甘草瀉心湯了。

功效與組成

甘草瀉心湯具有益氣和胃,消痞止嘔之功效。主治傷寒痞證,胃氣虛弱,腹中雷鳴,下利,水谷不化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;狐惑病。臨床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、白塞氏綜合症等。

狐惑病,張仲景在其《金匱要略》裡記載為:「狐惑之為病,狀如傷 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,蝕於喉為惑,蝕於陰為狐,不欲飲食,惡聞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、蝕於上部則聲嗄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」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就是大部分粘膜系統的病,比如口腔潰瘍、扁桃體炎、咽喉炎、口角炎、牙齦炎等。

甘草瀉心湯在《傷寒論》中的原方是:甘草炙四兩(15克)、黃芩三兩(9克)、乾薑三兩(9克)、半夏半升(9克)、大棗十二擘(10枚)、黃連一兩(5克),用法為上六味,以水一鬥,煮取六升,去滓;再煎取三升。溫服―升,日三服。(劑量僅供參考)

方中重用甘草四兩為君,配黃芩、黃連苦寒以泄熱,半夏、乾薑辛溫以散寒,大棗甘溫以補脾胃之虛,益氣健脾、和胃扶正,諸葯共奏益氣和胃、消痞止利、清熱化濕、安中解毒之功。此方藥物組成看似簡單,實則嚴謹實用,寒溫並用,補瀉並施,辛開苦降,相反相成。藥方中無人蔘,當屬傳抄脫漏,因為在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同一藥方中還有人蔘,如果食欲不振,脾胃非常虛寒可自行加入人蔘。

同時如果患者便秘、舌苔厚,可加大黃10g;若是糖尿病伴有頭昏、肩痛、口渴者,可加葛根30g。

禁忌事項

方中甘草(炙)用量較大,可能有反酸、腹脹及浮腫、血壓升高等副作用。

(如要使用文中藥方,請在當地醫師指導下服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