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您的健康

夏天易傷脾胃,三款湯幫到你

為什麼夏季最易損傷脾胃

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記載:「夏者,經滿氣溢,入孫絡受血,皮膚充實。」意思是說:夏天,人體陽氣旺盛、氣血充盛、經絡充盈,陽氣外浮於體表,脈象洪浮有力,人體腠理疏鬆,汗孔開泄,以適應暑熱的氣候,這樣抵禦外邪的防護大門也就打開了。

防護大門打開了,邪氣就會入侵。夏季主要有三種邪氣入侵,即暑邪、濕邪、寒邪,這三種邪氣就是夏季損傷脾胃的元兇。那這三種邪氣從哪裡來的呢?

夏季是暑邪當令之時。暑邪可以理解為夏季氣候高溫,導致人體出汗多、能量消耗大。為了補充身體運轉需要的能量,脾就要不斷的從食物中吸收營養並運輸到全身各處,這就會大大增加脾的工作量。當出汗過多、能量消耗過大,脾升清散精的工作無法滿足全身的生理需要時,勞累過度,就會傷脾,同時也會造成津液損傷,津液損傷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隨津損,氣津不足,而導致疾病。

夏季另一個主要外邪就是濕邪(濕氣)。中醫認為濕分內濕與外濕,廣東外濕很明顯,為什麼?很重要的一個原因,廣東雨水多,外界潮濕。太陽一照下來,河裡面、溪裡面、井裡面,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發上去,一蒸發上去,在天空成了積雨雲,然後成為雨落下來。這個蒸發上去的過程叫作地氣上為雲,然後變成雨了叫作氣象下為雨。正所謂「天暑下迫,地濕上蒸」。另外,氣候高溫導致人體腠理、汗孔打開,濕邪最易乘機而入。脾喜燥惡濕,最容易被濕邪損傷,出現腹脹、腹瀉、食慾下降、疲倦困重等癥狀,而產生濕病,或是暑濕(濕熱),或是寒濕。公眾號留言中,最多的也是如何祛濕的問題,今後我也會專門講這個話題。

不可忽略的第三邪就是寒邪。明代醫家張景嶽說:「天之大寶,隻此一丸紅日;人之大寶,隻此一息真陽。」說明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陽。人體的陽氣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。

夏至以後,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,血管處於擴張狀態,腠理開泄,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。尤其是現在人們夏天經常穿短裙短褲,出入空調房,左手一杯冷飲,右手一塊冰鎮西瓜,下班了還吃一頓魚生,寒邪就這麼進入我們的體內。而平時體質陽虛的人就更容易感染寒邪了,輕者怕冷、風寒感冒,重者由表入裡,慢慢侵犯到經絡、關節。寒邪還常與濕邪一同狼狽為奸,導致風濕病、關節炎等。

因此,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,尤其是室內空調工作及非體力勞動者,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。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便提出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春夏為什麼要養陽?因為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,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,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,三伏天灸就是一個春夏養陽的最佳例子,此法注重於溫陽、祛寒,趁著夏天陽氣最旺盛的時機來溫陽驅寒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
02

夏季如何調養脾胃

調養脾胃首先要懂得各種「脾虛」有什麼不同,以便大家自行對證調養。講到補脾,很多人還不知道脾虛原來有這些不同的類型。

脾虛證常見的三種類型

■ 脾氣虛證

因飲食不節,憂思勞累,久病重病都會損傷脾氣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虛弱,還有不少人本來就是素體脾虛(天生體質脾虛)。脾氣虛者表現出面色萎黃、肌肉消瘦、倦怠無力、氣短懶言、腹脹食少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
脾氣虛夾濕者還會大便溏薄或肥胖,甚至浮腫;脾氣虛嚴重的會出現中氣下陷,有頭暈,內臟下垂等表現;脾氣虛還會出現脾不統血的癥狀,出現皮下瘀斑、出血、便血、月經過多、崩漏、牙齦出血等。

■ 脾陽虛證

脾氣虛進一步發展,會導致脾胃虛寒。在中醫裡,「陽」代表溫暖,陽虛了,人就會感到寒冷。脾陽虛者一般會表現出脘腹冷痛,喜歡溫暖和熱食,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的癥狀。當然,除了身體怕冷、四肢不溫,還會有腹部脹滿、口淡乏味、大便稀溏、舌淡苔白滑等,這都是脾胃「虛」和「寒」的表現。

■ 脾陰虛證

在中醫裡,「陰」是和「陽」相對的,「陽」通常是陽氣,能起到溫煦、推動、蒸騰、氣化作用;而「陰」通常是陰液,可以起到滋潤、濡養等作用。既然「陰虛」,那就是陰液不足。陰液不夠的結果就是體內有熱。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曾經總結道:「脾陰虛,手足煩熱,口乾不欲飲,煩滿,不思食。」這就是脾陰虛的典型表現,飢不欲食,肌瘦膚熱,唇乾少飲,脘腹痞脹、夜劇晝靜,大便偏乾、排出無力,手足煩熱;嘈雜不適,舌質嫩偏潤、苔少,脈細弱偏數。

日常脾胃調養

脾胃虛弱除了天生的體質問題之外,大多是由飲食不節製(包括飲食不節、飲食失調等)、作息不規律、勞累過度、長期憂慮等引起。因此調養脾虛必然從飲食、作息與心態、生活細節這三個方面進行。

多食用溫性食物

對於脾陽氣虛弱的人來說,夏季飲食是最為重要的。總體原則,多食用溫性食物。《壽時保元·飲食》記載:「夏月伏陰在內,暖食尤宜。」溫性食物可以養護脾陽,有助於維持脾胃功能正常,可促進排汗,令熱隨汗排泄,防暑降溫。多補水,以養陰生津。宜清淡,清淡食物有清熱解暑,健脾的作用。《飲膳正要·養生忌避》記載:「擅攝生者,薄滋味」。少吃寒涼的食物,如瓜果(苦瓜、冬瓜、黃瓜、茄子、梨、香蕉、西瓜等)、冷飲等。建議脾虛的人每餐吃食七分飽,少食過甜、過鹹、過辣、過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
避免過度憂思勞累

中醫認為「勞則傷脾」、「思則傷脾」。脾虛的人平時一定要按時作息。不要熬夜,養成午睡習慣,每天中午半小時即可,午睡可以補氣養血。要保持良好情緒,切忌大悲大喜。情緒經常波動,嚴重便會傷及脾胃,而脾胃虛弱也會導致心情抑鬱,從而形成惡性循環。

忌食寒涼與久居空調房

忌喝太多冷飲。冷飲使胃腸道內溫度下降,局部血液循環減慢,血流量減少,影響胃腸吸收,時間長了,就會造成脾胃虛寒。這就是中醫講的,過食寒涼之物容易傷害脾胃。

忌吹太久空調。空調房與室外溫度相差懸殊,一冷一熱的刺激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組胺酸增多,胃酸分泌大量增加,胃腸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導致腹部疼痛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,一吹空調胃就痛的原因。

忌喝太多涼茶。涼茶一般由清熱解毒的中草藥製成,一般都是偏寒性,對於脾胃虛寒、胃腸道不適、體質弱一些的中老年等人群,過量引用涼茶,容易引起脾胃不適,重者會誘發胃腸道疾病。

忌吃太多冷盤。冷盤偏涼,生吃不容易消化,很傷脾胃。

03

3碗夏季健脾養胃湯

夏季是最易損傷脾胃的季節,但又是養脾胃的好時節,脾屬土,土能生萬物,夏季養生以養脾土為主。

‖ 食療方

五指毛桃黨參湯

材料:排骨300-500克、五指毛桃30克、黨參30克。

做法:將排骨、黨參、五指毛桃共同放入鍋中,加入清水,慢火煮至肉爛熟,可加生薑2片,適量鹽調味,食肉喝湯。

功效:補脾益氣。

適合人群:脾胃氣虛者。

講到補氣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吃黃芪(北芪),但是有那麼一部分人吃黃芪會感到燥熱,特別是廣東人,那就可以試一試五指毛桃。

√ 五指毛桃又稱南芪,是嶺南常用草藥,中醫認為,五指毛桃性平味甘辛,與北芪一樣都具有補氣的作用,但與北芪相比,少幾分溫燥,多幾分柔情,有健脾補肺、補而不燥之功,尤其適合嶺南地區脾虛者服用。

√ 黨參味甘,性平,有補中益氣,健脾益胃的功效,兩者一同搭配排骨煮湯服食,可增強補益之力,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。

‖ 食療方

乾薑黨參雞湯

材料:乾薑10克、黨參30克、白朮30克、炙甘草10克、雞1隻。

做法:雞宰殺後去除內臟、頭腳,清洗乾淨,剁成大塊,放入沸水中汆燙3分鐘,撈起清洗乾淨。將雞、黨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放入燉鍋內,加入足量清水,先用中等火力燒開,湯沸後15分鐘,改文火慢煲約1小時左右。關火前加鹽調味,即可吃肉喝湯。

功效:溫補脾陽。

適合人群:脾胃虛寒者。

這道乾薑黨參雞湯的靈感來源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的理中丸,這是治療脾胃虛寒的第一要方。

√ 雞肉味甘,性溫,溫中補脾,益氣養血,補腎益精。

√ 乾薑可以振奮脾陽,溫運中焦,祛散寒邪;黨參補氣健脾。

√ 白朮健脾燥濕。

√ 炙甘草健脾、調和諸葯。

有人問我了,用生薑代替乾薑,可以嗎?乾薑味辛氣溫,專門入脾胃,它的顏色是黃的,形狀是圓的,都有入脾土之象,乾薑是專門溫運中土最好的一味葯。乾薑性守不走,能令外不敢入,內不敢出,重在一個「守」字。而生薑功在散動,以走為長,擅於祛風散寒、發汗解表、和胃止嘔。所以要論溫補脾土的功效,還是用乾薑比較好。

‖ 食療方

山藥石斛水鴨湯

材料:水鴨1隻、沙參30克、麥冬30克、玉竹30克、山藥30克、石斛30克。

做法:將水鴨、藥材共同放入鍋中,加入清水,慢火煮至肉爛熟,適量鹽調味,食肉喝湯。

功效:健脾益胃、滋陰生津。

適合人群:脾陰不足者。

√ 沙參味甘、性微寒,歸肺、胃二經,具有養陰清肺、益胃生津、化痰。

√ 麥冬養陰生津,潤肺清心。

√ 玉竹性甘,微寒,具有養陰潤燥,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
√ 山藥,性甘、平,歸脾、肺、腎經。黃宮綉《本草求真》認為,山藥補脾益氣除熱,能補脾肺之陰。近世張錫純創一味薯蕷飲,單用山藥一味,稱其「能滋陰又能利濕,能滑潤又收澀,是以能補肺腎兼補脾胃」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。可見山藥是補脾陰的良藥,其性質和平,不似黃芪之溫,白朮之燥,故為常用。

√ 石斛性甘、微寒,歸胃、腎經。功能主治為益胃生津,滋陰清熱,主要用於陰傷津虧,口乾煩渴,食少乾嘔,病後虛熱。

√ 鴨子滋五臟之陽、清虛勞之熱,與上述藥材同煲清潤滋養,補而不燥、清而不淡,特別適用於脾陰不足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