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您的健康

養生文化:夏至養生重點在「養脾」(附8個健脾方法)

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,夜晚最短的一天。夏至後雨水較多,其氣候特點可概括為「濕熱」和「暑熱」。人們常常感覺食欲不振、胸脘痞悶、口苦粘膩、神疲乏力、頭昏腦漲、心悸短氣、小便短赤等,中醫認為,此為暑熱傷脾傷致。因此,夏至養生勿忘健脾

健脾的8個方法

1、運動健脾最健康

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~40次仰臥起坐。這小小的運動,對調動「脾氣」可是有很強大的作用呢!

飯後徐行摩腹:強脾胃功能

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說:「中食後,以手摩腹,行一二百步,緩緩行。食畢摩腹,能除百病。」所以持之以恆最好!

播放GIF

食後徐行百步多,並摩腹。

方法:雙手自上而下反覆輕推腹部(從胃部頂端推至小腹),至腹內無積塊、鳴聲陣陣,多數放幾次大屁。

注意:一定要輕輕的,就是比撫摸稍微在意識中用點力量就可以。

食後按摩腹部,促進胃腸蠕動和腹腔內血液循環,有益於增強胃腸功能,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調節,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。

3、推脾線祛濕

懂中醫的人都知道,祛濕的關鍵在於健脾。今天就分享大家一個從根源上祛濕的方法:推脾線祛濕。

方法:

從三陰交到陰陵泉的這條線就是健脾線。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,可以調動肝、脾、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。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,反覆地推。

脾經上易淤堵的部位叫陰陵泉穴。脾經不通、濕氣鬱結時,按此穴會感覺很痛,要多推揉此穴來打通脾經。

記住推時 ,一定要從三陰交穴往陰陵泉穴的方向推揉 ,別推反了,要反覆推, 推的過程中,要去找最痛的點,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。把它推到不疼了,這「脾經管道」就打通了。

脾經一通,多餘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。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,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後,會感覺小便增多,這就是排濕的表現。

4、腳趾抓地,有效刺激脾經

從中醫角度來看,一般脾胃功能強的人,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,因此,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,不妨鍛煉鍛煉腳趾

方法: 站立或坐姿,雙腳放平,緊緊地貼著地面,腳趾練習抓地和放鬆,相互交替,這樣能對小腿上的脾經起到很好的緊松刺激作用。

4.捏脊法

就是捏脊梁骨,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。捏的時候,不必拘泥於穴位,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,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,它可以健益脾胃、督一身之氣。

還可調理臟腑、疏通經絡、升降氣機。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,力度可大可小,總之搓得發熱為止。

捏脊方法

在捏脊的過程中,用力拎起肌膚,稱為「提法」。每捏3次提一下,稱「捏三提一法」;每捏5次提一下,稱「捏五提一法」;也可以單捏不提。其中,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,「捏三提一法」最強。

義工示範(僅供參考)

要懂「捏」訣竅

第1——3遍:隻捏。捏到大椎後向上提兩下,反手用2、3、4指尖貼脊柱向下抹,直至尾骨;接著捏起尾骨上的肉開始第二遍......

第4——5遍: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,然後每捏2下提一下,即「一二提,一二提,......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,按老辦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來。」

要點如下

1.捏到大椎一定要提兩下;

2.到大椎後一定要向下抹;

3.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,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。

4.捏完五遍後,要用手掌從上向下來回搓幾遍,令其後背發紅髮熱。天冷可以隔著衣服捏和搓。

5.最後還要在尾骨上拍三下。

6.叩齒咽津

晨起先叩臼(後)齒36下,次叩門(前)齒36下,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,最後用舌舔齒周3-5圈 。

結束時,再用舌頭攪動口腔,激發口腔津液後吞下,早、中、晚各叩齒一次,多做更佳。此動作有滋補脾胃、固護腎氣之功效。

7.擦胸腹

雙掌五指分開,相對放在前胸乳下方,然後稍用力沿脅肋分向兩邊推擦,上下往返從胸到臍及至小腹,以發熱為宜。此法可疏通肝經、脾經,能健脾養肝。

播放GIF

8.調理脾胃需單舉

這是《八段錦》的動作之一,功在強健脾胃,尤其適合焦慮、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。 在 佛醫禪觀實修課上弘南老師也有教授這個八段錦的招式的練法。

播放GIF

方法如下:

1.站立,兩腳分開,與肩同寬,膝蓋微微彎曲。兩隻手掌心向上,捧在小腹前。

右手翻掌上舉,五指併攏,掌心向上,指尖向左,同時左手下按,掌心向下,指尖向前,拇指展開,仰頭看右指尖片刻。

動作復原後,兩手交替反覆進行,反覆多遍。

注意事項: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,小腹微收,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,小腹微松。

來源:佛醫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