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椎綜合征的改變與病因有密切關係,與脊椎退化性改變有關,與外傷勞損有關,也與先天性畸形有關。椎間盤變性及突出,改變及脊椎錯位的根源在哪裡?現分述於下:正骨病理分析:椎間盤變性及突出,改變及脊椎錯位的根源在哪裡?
一、椎間盤變性及突出
構成椎間盤的軟骨板、纖維環及髓核由20~30歲開始發生變性,若受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,則可加速變性。其變性的結果:
1、軟骨板逐漸變薄
甚至被髓核逐漸侵蝕造成缺損,使軟骨板失去由椎體向椎間盤內滲透組織營養液的半滲透膜的作用,更加促進纖維環及髓核的變性。
2、髓核含水量逐漸減少
其中纖維網和黏液樣組織基質,漸漸被纖維組織及軟骨細胞所替代,而成為彈性下降的纖維軟骨實體。因此,椎間盤的高度降低,椎間隙狹窄,如發生椎間盤突出則椎間隙更加明顯狹窄。
3、纖維環纖
維環變性比軟骨板與髓核更早,常人20歲以後即停止發育,開始變性。纖維交錯的纖維環雖然較壯實,但因持久運動相互摩擦後,導致纖維變粗,透明性病變,從而使纖維彈性減弱,再一定誘因條件下(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)纖維環發生破裂,髓核即可向破裂處突出。因後縱韌帶在後外側較薄弱,故椎間盤突出以向後外側突出者居多。突出的椎間盤初期為較軟的纖維組織,以後可逐漸鈣化及骨化。
椎間盤突出後可對神經根,椎動脈,交感神經,甚至對脊髓造成壓迫或刺激癥狀。
二、椎間盤關節的改變及脊椎錯位
由於椎間盤的退變椎間隙變窄,關節突的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均鬆弛,椎間孔的縱徑勢必縮短,如遭受外傷或椎周軟組織勞損,即可發生脊椎錯位,椎間孔橫徑(前後徑)及椎管的矢狀徑均縮短。根據我們做屍體解剖所見,椎間孔橫徑縮小三分之一時,神經根即收到刺激,如縮小到二分之一時,神經根則受到壓迫。椎管矢狀徑變小如已有椎管狹窄或椎體緣有骨質增生的骨脊時,則可對脊髓產生壓迫。
關於椎管矢狀徑及椎間孔大小與發病關係,據張之虎氏報告,正常人頸髓的解剖學前後徑,中國人為6.5~9毫米,造影檢查時因被放大,為9~9.9毫米,而頸椎管的前後徑在C3~7平均為16毫米。1956年Wolf等、1957年payne與Spillane等均有測量報告,但均為歐洲人。1974年日本Ikuo、Murone測量51例比歐洲人報告的字數要小2.25毫米。我們於1978年測量100例正常人情況見表1和表2測量病人11例頸椎病頸椎椎管矢狀徑平均13.5毫米,均小於正常人15.3毫米,尤以脊髓型病理或有先天性脊椎管狹窄者,病情較重,也較易複發。
關於頸椎椎間孔的大小,我們從100例正常人×線斜位上測量:椎間孔縱徑最大12.9毫米,最小9.6毫米;橫徑最大8.8 毫米,最小7.1毫米。而患頸椎病者椎間孔橫徑均小於6毫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