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您的健康

權威觀點 | 吳肇漢:臨床營養與胃腸外科疾病

目前,對於較複雜的胃腸疾病患者,採用營養支持治療的積極意義已得到共識。但在具體實施時,療效不佳或發生併發症的現象並不少見。這些與適應證的掌握、營養製劑的選擇和恰當途徑的輸入等方面有密切關係。為提高營養支持的療效,減少併發症,現對其中幾個問題作一些重點說明。

一、胃腸疾病患者營養支持的適應證

歸納起來,需要營養支持治療的胃腸疾病主要有:(1)腸瘺:包括外傷性或手術後的併發症;(2)腸梗阻:在尚未解除梗阻時;(3)短腸綜合征:腸道功能明顯削弱,已導致營養不良;(4)腸道炎性疾病:主要指Crohn病和潰瘍性結腸炎,急性期需使腸道休息或在圍手術期;(5)胃腸道惡性腫瘤:存在營養不良者的圍手術期以及術後發生併發症時;(6)腹部手術後的胃排空障礙。

二、營養支持的原則及其實施

總體而言,營養支持的一般原則和實施方法完全適用於有上述各種疾病的患者,可能由於原發病特點及其病程不同,在其營養支持途徑和營養製劑選擇等方面會有些細節上的不同。

腸內營養(EN)符合生理要求,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症,而且對腸屏障功能有保護作用,近年來很受重視。胃腸疾病者也不例外,只要患者還存在一定的腸道功能,就有實施的可能。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較大劑量的EN,可以兼用EN和腸外營養(PN),以發揮各自的優點,減少不良反應。

應激早期(第1~3天)機體處於分解代謝亢進的狀態,負氮平衡不可能被逆轉。在此階段主要的治療任務是維持內環境的穩定,營養支持以在稍後階段進行為宜。在營養支持的同時要十分注意對臟器功能的保護。可酌情選用代謝調理素,如生長抑素、生長激素、胰島素或吲哚美辛(消炎痛)等,使分解代謝減低,促進合成代謝。

在熱量供給方面提倡「低熱量供給」,以減輕負荷,保護器官功能。推薦用量為104.6kJ·kg·d。PN時建議減少葡萄糖用量,總熱量中脂肪熱量佔30%~50%。

EN的臨床應用方面,首先要建立好輸入通道,這是實施的基礎。要有主動的意識,耐心地完成置管工作。置管方式可因地製宜,以簡便、實用為原則,並不苛求用「先進」的方法。最常用的非手術置管仍然是放置鼻胃管,目前還可採用頭端為螺旋形的鼻空腸管。置管後必須證實導管頭端是否到達正確部位,然後再輸入營養液。因為一旦導管誤入氣管而未被發現,輸入營養液將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。術中置管最常用的方法仍然是空腸造口術,腹部大手術應常規放置空腸造口管。近年來,內鏡輔助下的胃造口術(PEG)或空腸造口術(PEJ)已逐步用於在重症監護室(mu)內的非手術患者。實施EN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腹脹和腹瀉,其發生與營養液濃度、輸注速度和攝入量等因素有關。應注意調整營養液的濃度,逐漸由低到高(從12%到24%);用點滴泵控制輸注速度由慢到快(從50ml/h到100ml/h)。營養液要先予溫熱,輸入總量也不要太大,約1500ml/d即可,盡量不超過2000ml/d。目前EN製劑品種繁多,有通用型的製劑,也有用於大手術後、糖尿病、腸功能不良和癌症患者的製劑,要注意臨床應用時的合理選擇。實施PN時提倡採用混合能源,減少葡萄糖用量(糖、脂比例為1~2:1),可減少高糖血症的發生。實施PN時強調採用全營養混合液(TNA)。熱、氮物質同時緩慢地輸入,符合代謝需要,產生不良反應的機會少。要避免脂肪乳劑的單瓶輸注,否則不良反應會很多。目前復方氨基酸溶液有許多品種,要注意其成分和濃度,合理選用。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對營養素的處理能力很差,其治療方案應作相應的改變,包括減少總供熱量(約減少1/3~1/2),將長鏈甘油三酸酯(LCT)改為中鏈甘油三酸酯(MCT)/LCT製劑,以及改用富含支鏈氨基酸(BCAA)的氨基酸溶液等。應激患者的葡萄糖利用率很低(每kg體重僅約3~4mg/min),PN時還要注意外源性胰島素的補充。應意識到任何程度的高血糖都會使感染性併發症的發生率升高。當胃腸疾病患者合併糖尿病時,更應限制葡萄糖用量,嚴格監控血糖水準;並存肝硬變時,PN總量要減少,選用富含BCAA的氨基酸溶液和MCT/LCT脂肪乳劑;合併梗阻性黃疸時,無論EN或PN都可能加重肝損害,應減少用量。

三、幾種胃腸疾病的營養支持

腸瘺:腸瘺的治療效果較以往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,病死率從過去的40%一65%已降至目前的5.3%21.3%。其中,營養支持在治療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大多數的腸瘺患者(約70%以上)在積極的綜合治療下(包括充分引流、抗感染和營養支持),可以獲得瘺口的自愈,不需再行手術。腸瘺患者大多需採用PN的支持方式,且時間較長,瘺口的癒合時間大多在1個月左右。因此,PN宜從中心靜脈途徑輸入,導管經皮下隧道引出。宜選用高質量的導管(由聚胺酯等材料製成),操作中嚴格無菌技術,並加強導管護理,以防導管性敗血症的發生。腸瘺患者有消化液的丟失,治療時要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。從代謝調理角度出發,營養支持時可同時加用生長抑素和生長激素,前者可減少消化液分泌,後者可促進瘺口癒合。

對腸瘺患者不要放棄EN的實施。採用特殊導管,或在內鏡輔助下將導管插至瘺口遠端的腸道,則仍然有實行EN的可能。曾有採用內堵法或水壓法等方法堵住瘺口以實行EN,但這種方法的成功率較低。另外,由於腸瘺患者殘留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比較差,因此在實施EN時以選用含肽類的製劑為宜。

短腸綜合征:短腸綜合征(SBS)患者營養物質吸收障礙的程度與多種因素有關,包括患者年齡、原發病、殘留小腸長度、結腸是否完整等,臨床表現輕重不同。SBS的代償期長短不一。數月至數年不等。對短腸綜合征患者實施營養支持除維持其營養狀態外,還要兼顧促進殘留小腸代償的作用。為此,應說服患者堅持經口攝食。儘管此時僅能吸收其中數量很小的營養成分,但食物的刺激可以促進殘留小腸的代償性增生,從而縮短代償期。攝食後可能會引起比較明顯的腹瀉,不要因此而中止,可予對症處理,如口服止瀉藥物等。含肽類的EN製劑口感較差,經口攝入的量很有限,一般都需放置細的鼻胃管,用微量輸注泵持續輸入。如果攝入量不足,可兼用PN補充。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,患者的家居條件已經大為改善,故需長期PN補充(超過1個月)者,以採用家庭PN(HPN)的形式比較合適。短腸綜合征患者PN配方的組成因人而異,除全小腸切除患者的需要量基本上是TPN的全量之外,一般SBS患者的PN用量約為總需要量的2/3或1/2。每天輸注,或酌情隔天輸注。待患者腸功能逐步代償,PN用量也可逐漸減少。國內關於短腸綜合征PN支持取得成功的報導已日趨增多。

腸「康復治療」是指在PN的同時加用促進腸代償的措施,包括靜脈(或口服)給予谷氨醯胺、注射生長激素和口服低脂肪含纖維的食物等。國外報導,以此法持續治療約1個月,可使40%的SBS患者完全擺脫PN,使另外40%的患者HPN用量減少"。國內也已有類似的成功報導,但例數還不多。

腸道炎性疾病:在各種腸道炎性疾病的急性期,營養支持有維持營養狀態和緩解癥狀的積極作用,多數採用PN方式。從外科角度,PN主要用於並發消化道出血、穿孔或梗阻患者的圍手術期。癥狀不重的患者也可採用EN,通常是選用含肽類的製劑,既利於腸道的吸收,也不會增加腸道的負擔。但這種製劑的滲透壓較高,容易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。由於EN有保護腸屏障的重要作用,近年來受到普遍重視。腸黏膜的營養來源約半數以上是直接來自腸腔,因此EN對病變小腸的修復有積極作用。

胃腸道惡性腫瘤:流行病學調查提示,胃腸腫瘤住院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比例可高達55%,嚴重營養不良者達19%。Heys等的11個隨機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(1009例)提示,胃腸腫瘤患者中營養不良者約30%。雖然營養支持有促使腫瘤細胞增殖的潛在危險性,但其促進機體免疫能力和傷口癒合的作用顯得更具臨床價值。手術或放療、化療常使胃腸腫瘤患者無法進食或攝入量明顯減少,此時營養支持很有必要。Bozzetti等報導有營養不良(體重減輕超過10%的胃腸腫瘤患者90例,從術前10d到術後9d給予PN,結果發現,其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(分別為37%和57%),其中非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率也低於對照組(分別為12%和34%)。為提高PN的效果,有些學者在全腸外營養(TPN)時加用生長激素(GH),認為可使骨骼肌蛋白合成增加,改善氮平衡。但生長激素有促進腫瘤細胞增殖的可能,目前臨床上應用仍很慎重。最近從增加腫瘤患者的免疫能力角度,研製出一些新的營養製劑。免疫增強型EN配方(內含精氨酸、RNA和(1)一3脂肪酸)最近很受關注,認為用於腫瘤患者的效果較好。Braga等報導胃腸及胰腺腫瘤患者260例,隨機分為兩組,免疫增強EN組和普通EN組;術前口服EN溶液1000ml/d,術後6h開始管飼並持續7d;結果免疫增強EN組的術後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率低於普通EN組(分別為14%和30%)。採用免疫增強型EN還可促進半壽期(急性相)蛋白的合成。

營養支持雖已取得了顯著效果,在臨床已被廣泛採用,但仍然存在不少尚未解決的難題。例如,適用於特殊患者

(如惡性腫瘤、肝硬變等)的最佳營養製劑、某些併發症的防治問題等,還需我們作進一步研究,使臨床營養更為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