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約900字 閱讀時間3分鐘
不僅僅是廣西,在西南很多地方,服飾的底色通常是藍色。因為在古代技術條件下,藍色容易染,而且原料也多,主要是板藍、菘藍和蓼藍。
板藍(Baphicacanthus cusia)是爵床科板藍屬植物,且該屬植物僅此一種。小名「馬藍」其實更為常用。板藍曾經在中國南方地區以及緬甸、泰國、印度等地廣泛種植。不過現如今,國內的種植區域已經退縮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。
板藍的模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——卵圓形的葉子,不甚高大的植株,混在山野之中根本就挑不出來。倒是它們的花朵有些特色——有點像拉長的掛鐘,在掛鐘的邊緣有5個裂片。不過雖然是多年生植物,板藍一生隻開一次花,而且基本上在開花之前,它們已經被收割了,所以我們很少看見它們的花朵。
實際上,最早出現於醫藥典籍中的只有「藍」這一個字而已,而這個「藍」指的就是菘藍。《說文解字》中的描述是:「藍,染青草也。」當時的菘藍,主要是衣服的染料。至於名字逐漸演變成「菘藍」,則很可能是為了區別其他的藍色染料植物,例如上面提到的板藍。而加的這個「菘」字,則是為了描述它的特徵。
菘是古語中對白菜類蔬菜的統稱,油白菜、大白菜都在「菘」的範圍之內。菘藍與油白菜極其相似——從葉片,到花朵的細節。不過,菘藍與油白菜還是有明顯的區別——油菜結出的是長角果,種子可以多達數十粒,而菘藍結出的則是短角果,種子只有寥寥數枚。因為菘藍比較適合在北方種植,所以也被稱為「北板藍根」。
除了上面說的南北雙雄,蓼藍(Polygonum tinctorium)也是一種提供板藍根的植物,只不過蓼藍的栽培數量遠低於板藍和菘藍,所以出場的機會並不多。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葉柄上方包裹著一層白色薄膜,這是蓼科植物的特徵:膜質托葉鞘。至於蓼藍的花朵,有點像紮成了一束「狗尾草」的小花。不過跟狗尾草不同的是,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。
不過有趣的是,在這三種「藍」中,目前產量和用量最大的植物是菘藍。也就是說,我們吃到的「板藍根」很有可能不是板藍的根,而是菘藍的。而且,最早入葯的並不是「板藍的根」,而是菘藍的果實和種子,然後是這三種植物的莖葉,最終是因為染料的不足,才用根作為替代。逐漸的,這三種植物的莖葉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:前者叫做大青葉,後者便是板藍根。大青葉通常會被磨碎成粉末狀或者製成團塊以便使用——「青黛」。
還得感謝合成染料的進步,我們今天的服飾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。生活總會越來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