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心您的健康

臨床常用95種經驗葯對

處方上經常將兩種以上的藥物,

有意識地合用以增強療效,

俗稱葯對。

這種藥物的配伍,

不是隨便湊合的,

主要來自於前人的經驗積累。

醫家秦伯未曾概括有三種配伍情況:

①取性質和功效類似的藥物同用,起協同和加強功效的作用;

②用兩種相對的性質和不同氣味、不同功能的藥物配合,在相反相成中取得另一種新的效果;

③以兩種藥物相輔而行,互相發揮其特長,從而增強其作用。

個人認為,

掌握經驗葯對以及一些小品古方,

能夠在處方時執簡馭繁,提高療效,

適應複雜病證的需要。

前人總結的葯對甚多,不勝枚舉。

茲將本人常用的感覺效果比較確切的一些藥物配伍簡述如下:

黃連、吳萸:即左金丸,辛開苦降。用於肝胃鬱熱,吞酸嘈雜。

黃連、木香:即香連丸,清腸化濕行氣。用於腸腑濕熱或赤白痢疾。

葛根、升麻:鼓舞脾氣,升發清陽,用於脾虛久瀉。

橘皮、竹茹:清胃降逆,用於胃熱嘔逆。

蒼朮、厚樸:苦溫燥濕,用於濕阻中焦,腹脹、苔白膩。

木香、砂仁:理氣醒脾,用於胃氣不和,脘痞腹脹,納差。

陳皮、半夏:化痰和胃,用於痰濁阻滯,胃氣失和。

旋復花、海蛤粉:化痰散結,用於氣滯痰結之痰喘咳逆,可降氣逆,化老痰。

乾薑、五味子:溫化水飲,斂肺止咳,用於水飲內停之咳喘證。

旋復花、代赭石:降逆化痰,用於痰阻氣逆,心下痞硬或反胃嘔逆。

蒲黃、五靈脂:即失笑散,活血祛瘀。用於血瘀的心腹刺痛或婦人少婦作痛。

川楝子、玄胡索:即金鈴子散,疏肝泄熱,行氣止痛。用於胸脅疼痛偏於鬱熱者。

五靈脂、九香蟲:化瘀行氣,用於氣血瘀滯,脘腹刺痛作脹。

丁香、肉桂:即丁桂散,溫中助陽,用於陰寒氣滯,脘腹冷痛。多研末調服或外敷臍眼。

乳香、沒藥:即海浮散,活血止痛、生肌。用於氣血凝滯,脘腹疼痛。外用拔毒收口生肌。

高良薑、香附:即良附丸,溫胃散寒行氣。用於肝胃氣痛偏於寒者。

補骨脂、肉豆蔻:即二神丸,溫腎暖脾。用於脾腎虛寒之泄瀉。

製附片、炮薑炭:溫振脾陽,用於脾胃虛寒之久瀉。

赤石脂、禹餘糧:即赤石脂禹餘糧丸,溫中固澀。用於久瀉滑脫不禁。

烏梅、黃連:即連梅湯,泄熱生津。用於瀉痢津傷口渴。

木香、檳榔:行氣導滯,用於腸腑積滯未凈,腹部脹痛,大便不暢。

柴胡、升麻:昇陽舉陷,為脾胃引經要葯。用於中氣下陷,氣短乏力,臟器下垂,脫肛等症。

香附、烏葯:即青囊丸,疏肝理氣,用於肝胃氣滯,脘脅脹痛。

大腹皮、馬鞭草:利水滲濕,用於腹水脹滿、小便短少。

參三七、白及:止血,常用於消化道出血,多研末吞服。

側柏葉、地榆炭:止血,多用於消化道便血。

葛花、枳椇子:如葛花解醒湯,解酒毒。用於酒客腸胃不和,濕熱內蘊,肝脾兩傷。

川楝子、小茴香:疏利厥少,用於少腹疼痛、寒疝等。寒甚加肉桂、吳萸,痛甚加白芍、烏葯。

紅花、降香:化瘀和絡,用於久痛入絡,胸脅刺痛。

吳萸、生薑:溫胃止嘔,用於胃寒嘔惡,泛吐清水。

瓜蔞、薤白:通陽泄濁,用於痰濁內阻,胸痛脘痞,苔白膩。

丁香、柿蒂:降逆止呃,用於胃寒氣逆,呃逆不已。

白朮、枳實:即枳術丸,健脾消痞。用於脾虛氣滯,脘腹痞滿。

黃連、蘇葉:即黃連蘇葉湯,清熱和胃。用於胃熱嘔吐。

枇杷葉、竹茹:泄熱降逆止嘔,用於胃熱嘔逆。

烏葯、百合:即百合湯,順氣養胃。用於胃脘疼痛,常法不緩。

桔梗、枳殼:即桔梗散,疏調氣機,用於脾胃升降失調,氣機不暢之胸悶脘脹。

枳實、檳榔:降氣除滿,用於腸腑氣不下行,腹脹便難。

瓜蔞仁、火麻仁:潤腸通便,用於腸腑燥結,大便不暢。

決明子、瓜蔞仁:潤腸通便,用於大便秘結,或有血脂、血壓偏高者。

五靈脂、黑醜:即靈醜散,消積化滯,用於痰瘀交阻,腹脹墜痛,便閉不爽。

大黃、附子:溫通寒積,用於裡寒積滯,便秘腹痛;或腸腑寒積未盡,久痢不愈。

乾薑、黃連:辛開苦降,用於寒熱錯雜,胃脘痞滿、嘈雜吞酸。

藿香、佩蘭:芳香化濕,用於濕濁中阻,胸悶脘痞,口中甜膩。

黃芩、藿香:清熱化濕,用於胃中濕熱,口氣臭穢。

白頭翁、秦皮:清腸化濕,用於下痢赤多白少。

三棱、莪術:消癥散結,用於癥積腫塊。

桃仁、紅花:活血化瘀,用於瘀血諸證。

桂枝、白芍:即桂枝湯意,功能解肌發表、調和營衛、溫中緩急。用於①太陽中風證;②營衛不和,自汗惡風;③中虛胃痛。

當歸、白芍:養血和血,用於肝血虛之脅痛。前人養血、和血專取歸芍二味。

丹皮、山梔:清肝熱之要葯,用於肝經鬱熱,煩熱、口苦。

桑葉、丹皮:清熱平肝,用於肝陽升於上,氣火偏旺之頭目脹痛。

柴胡、白芍:疏肝柔斂,用於肝失疏泄,胸脅脹痛。

桑葉、菊花:清肝明目,用於肝熱頭昏目眩。

枸杞子、菊花:滋陰平肝,用於陰虛陽亢,頭眩、目澀。

黑芝麻、桑葉:即桑麻丸,養肝明目,用於肝陰不足,眼目昏花。

炙鱉甲、生牡蠣:軟堅散結,用於肝脾腫大。

僵蠶、浙貝母:化痰散結,用於痰核、瘰癧。

蒲公英、垂盆草:清熱解毒,用於轉氨酶升高偏於肝熱者。

遠志、茯神:寧心安神,用於少寐多夢。

黃芪、當歸:即當歸補血湯,補氣生血,用於血虛證。

黃柏、蒼朮:即二妙丸,清熱燥濕。用於下焦濕熱。

密蒙花、木賊草:祛風明目,用於迎風流淚。

女貞子、旱蓮草:即二至丸,滋養肝腎,用於肝腎不足,頭暈腰酸。

沙參、麥冬:滋陰潤燥,用於肺胃陰傷證。

蘆根、天花粉:養陰生津,用於津傷口渴。

槐角、地榆:涼血止血,用於痔瘡出血。

煨葛根、防風:祛風勝濕,用於脾濕泄瀉,腸鳴漉漉。

製附片、肉桂:溫陽散寒,用於腎陽不足或陰寒內盛之證。

台烏葯、川楝子:疏肝行氣,用於厥陰氣逆,小腹脹痛。

守宮粉、參三七粉:化瘀散結通膈,用於食道癌、賁門癌吞咽梗噎。

水蛭、炮山甲:化瘀散結通經,用於肝癌腫塊堅硬、脅痛。

蜈蚣、全蠍:解毒止痙活絡,用於肺癌骨轉移疼痛。

生地、玄參、麥冬:即增液湯,滋陰養液。用於腸燥便秘,口乾舌紅。

烏梅、白芍、炙甘草:酸甘化陰,用於胃陰不足,嘈雜灼熱,舌紅少苔。又配附子理中湯、防風、升麻等治久泄頗效。

檀香、紫丹參、砂仁:即丹參飲,活血行氣。用於氣血運行不暢,胸脅刺痛。

乾薑、香附、蘇梗:為正氣天香散主葯,理氣溫中散寒,用於胃痛或痛經,屬於寒凝氣滯者。

肉桂、煨草果、炮薑:散寒燥濕,用於寒濕內阻,腹部冷痛。

蘇梗、香附、陳皮:即香蘇飲,疏肝和胃。用於肝胃不和,胸悶脅痛胃脹。

香附、枸橘李、青皮:疏肝理氣,用於肝氣鬱結,乳房脹痛。

杏仁、苡仁、白蔻仁:即三仁湯意,宣化三焦之濕。用於暑濕內蘊,濕重熱輕,胸悶苔白。

神曲、山楂、麥芽:焦三仙,消食助運。用於脾胃運化不健,納呆腹脹。

煨葛根、澤瀉、車前草:淡滲利濕,用於濕盛泄瀉。

金錢草、海金砂、雞內金:利膽化石,用於膽道結石。

老熊膽、玄明粉、廣鬱金:利膽化石,用於膽石症。按1:2:3劑量比例,研末調服,每服1.5克-2克。

黃芩炭、炒枳殼、秦皮:清腸化濕導滯,用於腸腑濕熱積滯,大便夾有粘凍。

大黃、檳榔、玄明粉:行氣通腑,用於腸梗阻腹痛、拒按、大便不通。

竹茹、膽星、黃芩:清熱化痰,用於痰熱內阻,痰多嘔逆,舌苔黃膩。

萆薢、茯苓、車前子:利水滲濕,分清泌濁,用於小便混濁。

炙烏梅、白扁豆、淮山藥:健脾酸收,用於脾陰不足,便溏舌紅口乾。

烏梅、檳榔、苦楝皮:驅蛔,用於膽蛔腹痛。

川斷、杜仲、狗脊:補腎強腰,用於腎虛腰膝酸痛。

鹿角膠、狗脊、桂枝:溫通督脈,用於腎虛寒凝,脊背中痛。

旋復花、紅花、絲瓜絡:理氣化痰,活血通絡。用於痰瘀阻滯之胸脅疼痛。

麻黃、細辛、附子:即麻附細辛湯,溫經散寒。用於一切下焦陰水寒氣,寒疝腹痛,陰水腫盛,或陰寒之邪阻於心脈,心悸、脈沉遲者。


TAG: |